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全国两会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型能源体系的两个“首次”为能源工作明确了新要求、锚定了新方向。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两个主题交织并进的当下,充分发挥能源电力数字化技术的关键赋能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多元、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体系成为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大着力点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笔者认为有三大着力点:
——统筹能源供应安全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协调发展。欧洲能源危机为全球敲响警钟,能源供需矛盾更为复杂严峻;“双碳”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统筹考虑能源低碳转型和能源供应安全两个问题,推动多能融合,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实现能源安全与绿色协同发展。
——推动能源产业与能源产销模式有机融合。能源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将能源产业发展与能源生产消费模式转变结合起来,引领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催生新一代更加精细、更加高效的国产化信息产品研发,助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实现以能源产业链现代化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广泛形成,以能源产销新模式带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
——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枢纽系统推进新能源发展。电力系统是一、二次能源转换的枢纽。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来推进新能源快速发展,保障清洁能源高效供应,能有效解决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不足、调节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在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推进大型新能源基地和分布式新能源的协调发展;发展规模储能技术和现代电网智能调控技术,推进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并网消纳。
“数据+算力+算法”
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能源电气设备呈指数增长,系统电力电子化特点显著加强,负荷侧能量流从单向供给向双向流通转变。针对这些问题,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可依托“数据+算力+算法”工具技术体系,解决海量主体接入、实时精准控制、多维时空平衡等难题,促进能源电力清洁高效利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多能协同互补、源网荷储互动、多网融合互联”的形态构建,助力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
——以数据为关键纽带,打通能源生态系统。能源电力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新动能。通过智能传感器、全域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对“源网荷储”各环节的能耗数据、设备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实现对新能源机组、用户能耗等情况的全面感知。同时,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倍增作用并加以融合、贯通,实现以数据流引领优化能量流和业务流,从而打通能源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共生、共享、共融、共赢。
——以算力为底座支撑,筑牢数字能源产业之基。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正成为重要基础设施和核心生产力。针对海量供给侧分布式能源接入及海量用户侧多场景应用问题,需要通过通用算力、专用算力与超级算力等多元灵活的算力模式部署,实现对海量终端设备就地控制及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功能,从而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助力夯实能源产业发展基础。
——以算法为核心驱动,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在海量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参与的情况下,新型能源体系相关特性逐渐显现,传统单一的算法已无法系统分析控制需求。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智能感知、系统仿真、趋势预测、智能决策等算法的开发,以支撑新能源精准预测、高性能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监测等业务,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管理、运行和优化新要求,为新型能源体系经济高效、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总之,新型能源体系是融合传统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为一体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枢纽,在保障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安全的前提下,能最大化发挥“源网荷储”的灵活性优势。未来,还需要通过加快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电力体制机制建设等举措来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能源力量。
浦迪 王朋
(作者单位:南网数字集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