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热词引发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工作重点包括“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由此可见,通过“扩内需”“强产业”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将起到推动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促进用电增长的新动能。
扩内需促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助力三产生活用电持续提升
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八大工作重点的首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了优先位置。疫情三年间,我国消费动能放缓,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0—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同比增2.6%,增速较2019年回落5.4个百分点。同期,国内住户储蓄存款年均增加约13万亿元。基数偏低、储蓄充足,再配合疫情防控策略动态调整,我国消费恢复有空间、有条件,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从用电数据看,疫情并未对我国电力消费产生明显负面影响,2020—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平均增速达到5.6%。其中第三产业、居民生活用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9%、10.5%,已成为用电量增长的主要边际驱动因素。考虑后续扩内需促消费的发力方向,消费场景进一步扩大,生活服务消费恢复空间最大,预计今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用电同比增速将显著提升。此外,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家电消费等领域继续加力,对应充换电服务业用电以及物流业(汽柴油)、餐饮业(天然气)的电能替代也将成为第三产业用电的新增长点。
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
增强二产电力需求增长韧性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报告)中,为今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计划报告还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高耗能产业的绿色电气化改造和以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信息传输和互联网服务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用电增量主力军。
传统高耗能产业方面,据《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2》数据,2021年我国工业部门电气化率为26.2%,其中四大高耗能行业电气化率更低。结合我国工业及制造业体量,“十四五”期间,电能替代在工业及高耗能行业中的潜力仍然巨大。以绿色电气化为主的发展思路将是传统高耗能行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将带来大量新增用电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更高,经济附加值更大,市场空间广阔。但同时也需注意到,产业对电能的消耗强度并不逊于传统工业。近年来,专用设备、新能源汽车、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传输、互联网服务等新兴产业用电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对电量增长贡献率相较传统行业更高。根据万得数据库数据计算,2020—2022年全国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增量贡献率分别达到12.9%和1.7%,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未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思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规模将加速增长,也将显著增强我国电力需求增长的韧性。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打造用电新增长极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从2020年的7.8%提升到2025年10%”的目标。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着墨较多。例如,广东提出“推进网络强省、数字广东建设,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贵州提出“抓住‘数据’核心生产要素和‘算力’核心生产力,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等。
在此背景下,算力驱动下的新型数字基础设备将成为用电需求重要增长极。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具有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特点,用电量较大。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5G基站数量超过71.8万个,《“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每万人5G基站数达26个”的目标。据此测算,预计2025年全国5G基站数量将达到380万座左右,增长超4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数字新基建的跨越式发展,将成为拉动电力需求的重要增长极。
刘展志 董楠 黄豫 潘旭东 吴煜文
(作者单位:南网能源院电力规划中心)